


人民日报2021年08月31日第09版发表一篇题为《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文章。文中指出:中医药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教育引导学生将中医药学理论运用于临床,在坚持中医原创思维的基础上,注重多学科合作,海纳百川、融合创新。
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
随着疫情的发生,整个社会对中医的认可和认识有较大改变,相关政策多次指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要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培养德才兼备 内外兼修的人才
提升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中医药学在用药方面,遵循组方原则,注重多种药物各有分工、协同合作;在治疗方面,强调生理和心理协同,注重从身心整体上进行调治。
建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重在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加强通人文、读经典、重临床、强能力的综合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全面系统的中医药学思维方式,培养德才兼备、内外兼修的中医药特色人才。
中医药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教育引导学生将中医药学理论运用于临床,在坚持中医原创思维的基础上,注重多学科合作,海纳百川、融合创新。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力求突破科研中的瓶颈,不断提升解决疑难杂症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中医药学发展具有鲜明的师承教育特征,发展师承教育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注重发挥师承教育的优势,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坚持和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亟须将传统教育的精髓融入现代教育体系,把师承教育贯穿于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探索创新名医工作室、中医药师承班等教育模式。中医药院校应发挥各自优长,大力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多为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中医全科医生,多为人民群众提供连续性、综合性、个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助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鼓励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
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亟须完善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按照“干什么评什么”原则,结合实际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
注重探索针对教学型、科研型、临床型、复合型人才的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引导和激励中医药工作者胸怀祖国、勇于担当,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善于传承、勇于创新,潜心研究、淡泊名利,切实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重任。
健康服务业岗位能力培训项目
注重中医技能类人才培养
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主办,北京灵兰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组织实施健康服务业岗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自开展以来除了坚持每年向贫困地区的失业人员、家庭贫困人员、退伍军人、军嫂及伤残人员等提供免费的公益培训,还陆续推出中医康复理疗师、中医健康管理师、中医特色调理师、中医灸疗师、中医排瘀师、中医贴敷技术、中医体质辨识与调理师、中医全科康复师、中医催乳技术等很多培养中医人才的优质课程,同时,还推出母婴护理师、养生保健师、养老护理师、心理咨询师、心理倾听师、医院运营管理师等众多社会紧缺的岗位技能人才培养课程。
灵兰在线教育采取多项有力措施,加大对课程研发师资的投入,促进整个健康服务业岗位能力培训项目对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提升。灵兰在线以开展线上线下多维教学模式,激发了学员对中医实操技能的理解和实践,培养了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及临床实践的动手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建立了良好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中医药人才,既是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医药人才培养,历来强调“厚基础、重传承”,习诵经典、精通医理,都非一时一日之功;跟师临证、培养中医思维、提升技能,更需日积月累、实践揣摩。健康服务业岗位能力培训项目,自开展以来始终以实操技能的传授和反复训练为目的,使学生既能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培养中医思维和进行临床实践,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有责任、敢担当、有志向、能奉献的新时代中医技能类人才。